我的父母我的家
我的父母我的家
当前位置:首页 > 都市 > 我的父母我的家 > 第11章 父亲又遇良师益友

第11章 父亲又遇良师益友

加入书架
书名:
我的父母我的家
作者:
我心向阳而来
本章字数:
3184
更新时间:
2024-11-20

四清运动结束后,地委为了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,决定在临汾设立试验田,将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厚书记留在临汾,担任临汾县委副书记,负责实验县的全面工作。王厚书记深感责任重大,他不仅在政策制定上亲力亲为,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安置。他记得曾与父亲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,当时承诺会让父亲留在县委办公室工作,以便更好地发挥他的专长。

然而,世事无常,人事调动总是充满变数。就在父亲准备前往县委办公室报到时,运城县的张忍同志也被调任临汾,成为泊庄公社党委书记。张忍与父亲早在运城县委通讯组共事时,就曾携手完成过《以牧促农的调查》报道,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张忍深知父亲对写作的热爱与才华,得知他也留在临汾后,便立刻去找王厚书记,力荐父亲到泊庄公社工作。

张忍是王厚书记的老部下,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的建议自然得到了重视。经过一番考量,王厚书记最终答应了张忍的请求,将父亲调往泊庄公社。1965年8月,父亲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,踏上了前往泊庄公社的旅程。

泊庄公社位于临汾城西门外,越过汾河便是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。这里虽然地少人多,人均土地不足一亩,但水利条件优越,稻田、莲菜等经济作物遍地开花,展现出勃勃生机。父亲初到此地,便被这里的勤劳与质朴所打动。

当时的公社书记是张忍,公社主任是亢礼文,党委副书记亢才贤因故在十一月底调离。在这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,父亲不仅迅速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,还幸运地遇到了良师益友——张忍同志。张忍天资聪颖、博学多才,他不仅善于言辞,更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。他是运城县有名的笔杆子,曾任县委中心通讯组组长,与《山西日报》有着深厚的渊源。

张忍的群众语汇丰富生动,他在召开社员大会时,总是不拿稿子便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三四个小时,让群众听得津津有味。他的“秃子头,头净肉,光溜溜,灯泡皮球搭不住,西瓜茄子葫芦。一轮明月照九州。麻子脸,不展,蜂窝眼,星星点点,石榴皮倒翻,花生核桃秤杆,满天星斗在眨眼。跛子腿,睡下两腿不齐,站起来就像老驴歇蹄,走起路来顶天倒地。“的语言广为流传。”

父亲对张忍的才华深感佩服,经常向他请教写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。张忍也十分看重父亲,总是耐心地传授他如何写消息报道、调查报告、人物专访以及工作总结等写作技巧。在张忍的悉心指导下,父亲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。

在泊庄公社的日子里,父亲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,还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方面写下了《全家红》一文,报道了东宜大队朱淑珍全家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。这篇文章在《临汾日报》上刊发后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
与此同时,父亲还深入泊庄、孔家庄、涧头、东宜、青城等大队进行调研,针对当时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状况与存在的问题,向临汾县委提交了一份题为《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状况与改进的建议》的报告。这份报告详实生动,具有很强的代表性,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,并在县委办的《政治生活》期刊上全文登载。

在东宜大队蹲点时,父亲更是亲身参与了大队的丰收分配工作。他组织召开了由大小队干部、群众代表、知青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,引导大家讨论并正确处理国家、集体、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。这个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,父亲据此写下了《三个三十万》的通讯报道。张忍看后十分满意,还在结束语中加了一句“芝麻开花节节高,明年更比今年好”。这篇报道经过精心修改后,被送往《山西日报》、《临汾日报》以及临汾县委的《政治生活》期刊等媒体发表。一周后,《山西日报》更是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报道,并配发了短评。这篇报道的发表,不仅让父亲在临汾地区声名鹊起,更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。

回想起在泊庄公社的这段经历,父亲总是感慨万千。他说,是张忍同志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,让他在写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;是泊庄公社这片热土,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荣耀。这段经历,不仅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,更激励着他不断前行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已的力量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